賽馬乩文成語集 (引錄至8000.COM賽馬乩文版區)

 

 

[資料提供者:michaelcc]


聞鷄聲 , 即起舞


在西晉未年有個書生叫劉琨,他同時也是個偉的軍事家。
劉琨年輕時和祖逖是好朋友,兩人眼看著胡人南侵,
家國殘破,自己的同胞生活在「水深火熱」之中,心裡都非常悲憤,
便立志要報效國家。於是兩人約定好,每天清晨聽到雞叫的時候,
就起來舞劍;一方面可以強健身體,
另一方面也可以練習高超的劍藝,這就是有名的「聞雞起舞」。


 

[資料提供者:michaelcc]
曾經滄海難為水 , 除卻巫山不是雲


曾經滄海難為水,
除卻巫山不是雲;
取次花叢懶回顧,
半緣修道半緣君。
滄海就是大海,除卻就是除了。 取次猶言出入、
經過,兩個緣字都作因為講。 整篇的意思是:曾經經歷過滄海大水的人,
再看到其他地方的水,就難再認為那是 怎樣值得一看的水;
看過巫山的雲之後,除了巫山的雲,便覺得其他地方的雲,
起來全不是雲(不是怎樣美麗好看的雲)。
花喻美人,花叢就是……這就不用多說了吧。
這兩句是說即使從成千的美女群中走 過,
也都懶得回頭再看她們一眼,固然一半是為了修道,
一半卻全是為了「君」( 指亡妻)。
這首詩是詩人元稹悼念亡妻之作,
詩人用"滄海"與"巫山"來隱喻他們
夫妻之間的感情: 有如滄海水及巫山之雲
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.

 

[資料提供者:michaelcc]
仁者樂山 , 智者樂水


孔子對他的學生們說:“聰明的人喜愛水,
有仁德的人喜愛山。聰明的人性格就像水一樣活潑,
有仁德的人就像山一樣安靜。聰明的人生活快樂,
有仁德的人會長壽。”
子張問孔子:“為甚麼仁者樂於見到山呢?”
孔子說:“山,它高大巍峨。
為甚麼山高大巍峨仁者就樂於見到它呢?
這是因為山上草木繁茂,鳥獸成群,
人們所需的一切東西山上都出產,並且取之不盡、
用之不竭,可是它自己卻不從人們那裏索取任何東西,
四面八方的人來到山上取其所需,山都慷慨給予。
山還興風雷、做雲雨以貫通天地,
使陰陽二氣調和,降下甘露以惠澤萬物,萬物因之得以生長,
人民因之得以飽暖。這就是仁者之所以樂於見到山的原因啊。”
。” 子貢接著問道:“為甚麼智者樂於見到水呢?”
孔子回答說:“水,它滋潤萬物生命而出乎自然,就像是人的美德,
它流向低處,蜿蜒曲折卻有一定的方向;就像正義一樣,
它洶湧澎湃沒有止境,即使跌進萬丈深淵,
也毫不畏懼。它柔弱,但是卻又無所不達,
物出入於它而變的新鮮潔淨,就像善於教化一樣,
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嗎?” “仁者樂山,知
知(同智)者樂水”是儒家的經典論述。儒家用山的給予和不求索取,
象徵有仁德的人的品德;用水的柔弱但卻無所不達,象徵智者的品格。

 

[資料提供者:michaelcc]
重來崔護悵樓空 , 慨嘆佳人無處覓


唐朝(西元618-907年)有一個讀書人,叫做崔護,
他長得文質彬彬,喜歡遊山玩水,吟詩作賦。
清明這一天,崔護到郊外踏青。
他被滿山遍野的花草吸引住了,所以自已也不知逛了多久。
忽然他覺得口渴,看到一座莊院,便順手敲了敲門,
想討杯水喝,應門的竟是絕色佳人。
一看之下,崔護立刻被她美麗的容貌吸引住了,
連口渴也忘記了。這姑娘看到崔護的神情,
臉都羞紅了,輕聲問:「相公有甚麼事嗎?」
崔護這才從夢幻中清醒,
禮貌地說:「我... ...我想討杯水喝。」
沒多久,只見這姑娘端一杯水,
從滿是桃花的院中走了出來。人花交映,整個情景真是美極了。
回去後,崔護對這名美麗的姑娘朝思暮想,
久久不能忘懷。第二年的清明節,
崔護因為十分想念這位姑娘,又重遊舊地,希望能再遇見她。
哪裏知道當他來到莊院前時,
院子四周的桃花依舊在春風裏飛,大門的鎖竟已生銹了。
崔護非常難過,後悔自已怎不早點來找她?
便在門板題了一首詩-「去年今日此門中,人面桃花相映紅;
人面不知何處去,桃花依舊笑春風。」
意思是說:去年今天我在這扇門中,
遇見了一位像桃花般美麗的姑娘;如今,
這位美麗的姑娘不知哪兒去了?
卻空留下桃花依舊在春風中綻放。

 

:[資料提供者:michaelcc]
白門樓頭斬呂布


呂布 字奉先,五原(今內蒙古包頭市)人。
三國時代的著名武將。呂布因其驍勇善戰,但又勢利多變。
呂布曾在並州刺史丁原麾下任騎都尉、主簿。
漢靈帝死後丁原進京與大將軍何進勾結,把持朝政。
董卓入京,暗中收買呂布,令其誘殺丁原。
董卓得勢後收呂布為義子,任中郎將,封都亭侯。
董卓脾氣暴臊,與呂布的「父子情誼」其實甚為薄弱。
189年,在司徒王允的挑撥下,呂布誅殺董卓。
王允在事成後封呂布為將軍,假節鉞,儀比三司,進封溫侯
故呂布又稱「呂溫候」。史書記載呂布與董卓婢女有染,
其名不詳——但在小說《三國演義》中,該婢女名貂蟬,
是王允的義女,及後更成為呂布之妻。
董卓死後6個月,舊部攻入京城。呂布攜妻倉皇出逃。
呂布出京後曾先後投靠軍閥袁術、袁紹、張楊、張邈、劉備等。
與當時的另一大軍閥曹操多次作戰,
由於呂布的驍勇善戰,數次打敗曹操。漢建安三年,
曹操部隊攻打呂布的根據地—下邳,由於呂布剛愎自用,
不聽謀士陳宮的建議,導致部下侯成、宋憲、魏續反叛。
當他在白門樓上因疲憊而昏睡時,被手下叛將捆綁起來。
叛將奪下他的方天畫戟向曹操投降。呂布被曹操擒殺於白門樓下。
臨行刑前,呂布請求曹操留用而免死,
劉備卻提醒曹操呂布為人無信,多次背叛。
最後曹操還是將呂布處死。

 

 


[資料提供者:behappy]
潘驢鄧小閒

這五字源於水滸傳的一段故事。話說西門慶傾心潘金蓮,
王婆受人錢財為人獻策,說要想事成,
人必須要具備『潘驢鄧小閒』。
『潘』指具有玉樹臨風、風流倜儻,潘安之貌。
『驢』指陽具要夠大如驢子一樣。
『鄧』指具備鄧通般的萬貫家財。
『小』指小心在意佳人。
『閒』指要有大量的時間陪伴她在一起。

 

:([資料提供者:michaelcc]
不受嗟來之食 , 情操似易不易

戰國時期諸侯國互相征戰,再加上天災,
老百姓幾乎沒法活了。這一年,齊國大旱,
一連3個月沒下雨,田地乾裂,莊稼全死了,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,
吃完了草苗吃草根,眼看著一個個都要被餓死了。
可是富人家裏的糧倉堆得滿滿的,他們照舊吃香的喝辣的。
有一個富人名叫黔傲,看著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,
他反而幸災樂禍。他想拿出點糧食給災民們吃,
但又擺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,他把做好的窩窩頭擺在路邊,
施捨給過往的饑民們。每當過來一個饑民,
黔傲便丟過去一個窩窩頭,並且高傲的叫著:“叫化子,
給你吃吧!”有時候,過來一群人,
黔傲便丟出去好幾個窩頭讓饑民們互相爭搶,
黔傲在一旁嘲笑地看著他們,十分開心,
覺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薩。
忽然,有一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走過來,
只見他滿頭亂髮,衣衫襤褸,
將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草繩綁在腳上,
他一邊用破舊的衣袖遮住面孔,一邊搖搖晃晃的邁著步,
由於幾天沒吃東西了,他已經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了。
黔傲看見他模樣,便特意拿了兩個窩窩頭,還盛了一碗湯,
對著這個饑民大聲吆喝著:“喂,過來吃!”饑民像沒聽見似的,
沒有理他。黔傲又叫道:“嗟, 聽到沒有?給你吃的!”
只見那饑民突然精神振作起來,瞪大雙眼看著黔傲說:“收起你的東西吧,
我寧願餓死也不願吃這樣的嗟來之食!”黔傲萬萬沒料到,
這饑民竟然餓得還不忘保持著自己的人格尊嚴,黔傲滿面羞慚,
一時說不出話來。 故事寓意:面對“嗟來之食”,
那位有骨氣的饑民的精神,值得我們讚揚,
反觀富人出於救世主的顯示心態,
不是出於純粹的慈悲及善心,
難怪會讓窮人的那番話說的面紅耳赤了。

三人行有我師

:)[資料提供者:michaelcc]
三人行 , 有我師 , 一三五是單 , 成雙六四二
孔夫子過去也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
他那裡講的師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善知識;
必是必定,不會說是沒有的,必定有我師。
三人指那三人呢?
一個是自己,一個是善人,一個是惡人,就指這三人。
善人的善行、善心,我們要跟他學;
惡人的惡行、惡心,我們自己要反省我們自己有沒有,
所以善人是我們的善知識,
惡人還是我們的善知識,
所以華嚴會裡面我們所看到的善財童子他只有一個人,
其餘的都是他的善知識。
所以他能夠一生成佛,他一生當中能夠將見思
塵沙、無明斷盡,肉身成佛,成的是圓教佛,
無上正等正覺,所以讀華嚴要在這個地方著眼,看他怎麼成就的,
說穿了秘訣就在此地。我們所不行的就是這個人是我善知識,可
可以親近;那個人不行,他不如我,所以你成就不了,
你的煩惱斷不了,你的一心不能現前,道理就在此地。

[資料提供者:michaelcc]
慎記毋忘在莒日 , 自強不息此其時

關於這「毋忘在莒」的典故,查了一下網路資料:
史記田單傳記載,戰國時齊國被燕國連攻七十二城,
僅剩即墨、莒二城為最後固守的城池。
齊國以莒城為反攻基地,在五年的艱苦歲月後逆襲成功,
收復了失地;此後以毋忘在莒比喻收復國土。

 

[資料提供者:michaelcc]
星分翼軫 , 地分東南

王勃初唐著名詩人--《滕王閣序》
古人把地理區域分別按照方位跟天上的星宿聯繫起來,
叫做分野;翼軫是兩個星宿的名稱,
屬南方朱雀七宿(井鬼柳星張翼軫),是楚地的分野,
也有不同的看法,何九盈先生認爲,“分”應解釋爲分界
,“星分翼軫”不是寫豫章本身,而是寫豫章的鄰境,
故應理解爲從天空的分野看,與翼軫相分界。
下句“地接衡廬”則是從地面的接壤而言
,“衡廬”指衡山和廬山,自西周起,衡山就成爲五嶽之一,廬山也是名山。
譯〗從天上星宿看,以翼軫爲分野;地域連接衡山和廬山。

 

[資料提供者:michaelcc]
的盧不妨主,躍馬過檀溪

註:08年1-5月乩文常出現這個句

劉備所乘馬,叫作的盧,頗甚雄駿,惟額邊生有白點,
相馬家謂不利主人,備卻聽諸命數,仍然乘坐。
及至檀溪,眼見是不能飛越,回顧後面,又見塵頭大起,
想有追兵 到來,一時情急無奈,只好躍馬下溪,
馬足陷入淤泥,幾乎蹶倒,備驚惶道 :「的盧的盧,
今日果要害我了?」話才說完,那馬竟一躍三丈,跳過彼岸。殆有神助。

 

[資料提供者:thankgodgiving]
斬蛇起義成佳話


劉邦三十三歲才當上泗水亭長﹙如今的裏長﹚。
結交了沛縣衙門的蕭何和曹參等人,
日後他們也都成為漢朝的創業功臣。秦二世元年
﹙公元前二O九年﹚劉邦奉命 押送一隊囚犯到驪山建陵墓,
可是走到半途,那些囚犯陸續的逃脫,劉邦恐遭嚴厲
的處罰,於是把所有囚犯都放了,自己領著數十人躲進芒碭山,
那裡茫茫林海,荊棘叢生,正是藏身的好去處。
正是藏身的好去處。一天夜裡,前路被一條大蟒蛇擋道,
劉邦仗著幾分酒意,拔劍把蛇斬了,從此眾人對他更加敬重。
不久,佃農陳勝、吳廣起義,沛縣的縣令打算召回劉邦以助其勢;
不料等劉邦回到沛縣,沛縣縣令卻有變卦,危急中,
蕭何、曹參殺了縣令,迎回劉邦。劉邦的隊伍此時已有幾百人,
眾人擁劉邦做沛縣縣令,尊稱為「沛公」
沛公既立,劉邦率眾祭黃帝,蚩尤於沛縣府衙,
樹起赤色大旗,正式起義



 

[資料提供者:michaelcc]
十則圍之
孫子兵法
善於用兵的將領,屈服敵人的軍隊,不是靠血戰的方式;佔領敵人的城市,
不用圍攻的方法;毀滅敵人的國家,不需曠日持久;必須保全實力以爭取勝利。
保持戰力,士氣不受挫,而獲得輝煌的戰果,這就是運用謀略 的作戰法則。
用兵的法則是:當我有十倍於敵人的優勢兵力,就將其四面包圍;
有五倍於敵人的優勢兵力,就集中力量攻擊;有兩倍優於敵人的兵力,
就分為兩部,一正一奇攻敵。雙方兵力相當時,就伺機而戰;兵力少於敵方時,
就須逃匿其形,或據險而守;若我方兵力與敵方差距太多時,則應轉進閃避,
避免決戰。弱小的軍隊卻不自量力與大敵硬碰硬,必定成為強敵的俘虜。

 

[資料提供者:michaelcc]
克紹箕裘
箕,是一種器皿,多半用竹、柳,或者是藤之類柔軟的植物,是用一片片的獸皮,
縫合而成的一種皮衣。製作這兩種東西的人,都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學習,
再運用熟練的技巧,才能夠製成完美的箕和裘。在【禮記】這本書中,
曾經出現過﹕【良冶之子,必學為裘;良弓之子,必學為箕。】這幾句話。
什麼意思呢?它是在說明一個家庭中,如果父兄是做鑄冶金屬的,
子弟們因為看慣了冶合各種金屬,把殘破的東西修補完善,
所以就會先學會用一片片的獸皮,把它縫合成一件裘袍,作為學習冶金的準備。
同樣的,如果父兄是造弓的能手,子弟也會先用竹、柳等柔軟的東西,
編織成箕,作為學習造弓的第一步。
以上這都是循序漸進的方法,因為先學習裘袍,
然後學冶金會比較容易;先學製箕,再學製弓。
。【克紹箕裘】就是出於【禮記】這幾句話,
用來表示子孫繼承先人的事業。
例如,一個文學家或藝術家,他的兒子女兒也從事寫作,
繪畫或雕刻,這就是【克紹箕裘】的最好例子了。

 

[資料提供者:racegodfun]

「將相本無種,男兒當自強」
是出自於江洙的訓蒙幼學詩,在中國大陸稱神童詩。主要目的是勉勵小朋友勤學,從訓蒙幼學詩的前幾句就不難看出。而且又是以五言順口溜形式流傳於世,讓小朋友容易琅琅上口,就算在小時候無法了解其中涵義,將來長大也能體會喔~

作者汪洙,字德溫,寧波人。是北宋年間著名學者。
他寫的《神童詩》,是一篇影響廣泛的啓蒙讀物。
汪洙出身於縣吏家庭,自幼聰明好學,九歲便能寫詩,有神童之稱。他的“神童”稱呼,始於這樣一個故事:
一天,勤縣縣令帶領全縣舉人、秀才去孔廟參拜孔子聖像。在三跪九叩之後,縣令忽然發現大殿牆壁上,用木炭寫有這樣一首詩:
顔回夜夜觀星像,夫子朝朝雨打頭。
多少公卿從此出,何人肯把俸錢修。
下邊落款題有九齡童汪洙的名字。
縣令環視大殿,不光殿宇破敗不堪,孔子和顔回聖像也都缺額少肩,實在有損尊嚴,自覺羞漸。但轉而一想,九歲孩童怎能寫出這樣詩來?怕是有人假冒孩童之名,故意諷刺於我?想到這裏,便吩咐差役:“速去打聽,這汪洙是何等樣人,叫他前來見我。”
汪洙的父親叫汪元吉,就在縣裏當小吏。因家境清貧,汪洙就幫家裏牧鵝,利用晚上和牧鵝空隙讀書寫字。初春的一天,汪洙趕著一群白鵝到野外去放牧,他見孔廟前青草茂盛,便讓鵝吃草,自個兒在大樹下讀起書來。不料,忽地一陣寒風過後,大雨從天而降,便趕緊收起書本,把鵝趕進孔廟避雨。
汪洙一進廟門,只見殿底破敗,蛛網百結,聖像破碎,鳥糞遍地。心想,父親常說,朝廷裏的文官武將,僅是孔夫子的學生,如今他們一個個做官享福,可老夫子卻坐在這樣的破廟裏,誰也不肯拿點銀子出來修理一番。他越想越生氣,見殿角燒剩的木炭,便擡起在牆上題了這首詩,不料被縣令發現了。
縣令查問汪洙,汪元吉正好站在一旁,便趕緊跪下道:“這汪洙乃是卑職逆子,冒犯了大人,待我把他喚來,聽憑老爺教訓!”
汪元吉心急火燎的趕回家裏,一見汪洙便說:“你闖下大禍了!闖下大禍了!還不快跟我去見老爺!”
汪洙不解地問:“孩兒整天讀書、牧鵝,安分守己,從來不做不肖之事,禍事從何說起?”
“還說從何說起?你東塗西抹,還在孔廟裏題了一首什麽詩,今天被老爺發現,要我喚你去教訓哩。”
“這有啥禍事哩。孩兒寫的不都是實情嗎?我這就跟爹爹去見他。”
汪洙跟父親到了孔廟,見過縣令。縣令問:“這牆上的詩可是你寫的?”
汪洙不慌不忙地回答:“正是,還請老爺指教?”
“你爲何要寫這樣的詩?”
汪洙說:“只要老爺看看這廟,還能不知寫這詩的用意嗎?”
縣令見他對答如流,心中暗喜,但仍有懷疑。便說:“這樣說來,這詩果是你寫的了,那可是神童了!”縣令見汪洙穿著短小的衣衫,便嘲笑道:“只是神童的衣衫好短喲,老爺我還沒見過穿這樣短衣衫的神童哩!”
汪洙聽出縣令還不相信詩是他寫的,眼珠一轉,智上心來,當著衆人之面,向縣令鞠了一躬,脫口吟道:
神童衫子短,袖大惹春風。
未去朝天子,先來謁相公。
縣令一聽,果有才華,大喜道:“好詩,果是神童!將來定成大器! 有賞!有賞!
汪洙神童之名在寧波一帶流傳開了。宋元符三年(西元1100年)中進土,授 明州教授,著有《春秋訓詁》,曆官至現文殿大學士,提舉台州崇道觀,築室西山,召集諸儒講學,鄉人稱其室爲“崇儒館。”

 

秉燭夜讀

[資料提供:racegodfun]
秉燭夜讀
關羽為保護劉備的二位夫人,曾被迫降曹。他坦誠的告訴曹操,自己曾受過劉備的厚恩,曾發誓要同生死,這是不能背叛的,所以自己最終還是要去找劉備。
為讓關羽亂君臣之禮,曹操讓關羽與二位嫂子共居一室。關羽於是便自己整晚手持蠟燭站在門外,通宵達旦的一心讀《春秋》,沒有絲毫倦意。
曹操拜關羽為偏將軍,待以厚禮,贈給他很多金銀財寶、綾羅綢緞。關羽封存起來,一點都沒有用。曹操送給關羽一所府宅居住,關羽將一宅分為兩院,內宅嫂子居住,由老兵把守,自己則獨居外宅,只是三天一次在內宅門外躬身施禮,向兩位嫂子請安問好。曹操派眾多美女前去服侍,關羽便讓那些美女都去服侍兩位嫂子了。
曹操見關羽身上穿的綠錦戰袍已經舊了,便立即贈送了他一件新的。關羽卻把它穿到了衣服裡面,外面依舊穿著舊戰袍。曹操笑他何必如此儉樸?關羽說:「我這並不是儉樸,這件舊袍是劉備所賜,我穿在身上就好像見到了兄長的面一樣。我不敢授受了丞相新賜的戰袍,就忘了兄長舊賜的戰袍,所以還是把舊袍穿在了外面。
曹操知道了關羽是個至忠至義之人,也不由的敬重他。在知道了劉備的下落後,關羽留下所受的封賞,掛印留書告辭而去,繼續追隨劉備南征北戰。
後人為了表彰關羽的忠義守節,建廟祭祀,並在他當年秉燭達旦讀《春秋》的地方興建了「春秋樓」,又稱「大節亭」。明神宗朱翊鈞賦詩讚道:「五夜何人能秉燭;九州無處不焚香。」清代許州知州甄汝舟為「春秋樓」賦詩:「秉燭中宵暫避嫌,宅分兩院亦從權。依曹不久仍歸漢,留得英風在穎川。」